《小丑》是一部跟身份、社會有關的故事,而身份與社會階級,往往都靠服裝來傳達;然而,服裝在這部片裡的意義又更多,因為這部電影探討的不只是身份或社會階級,也關於清醒與瘋狂,重擔與輕盈。
兩度獲得奧斯卡的服裝設計師馬克布里吉,以《小丑》再度獲得金獎提名
瓦昆菲尼克斯飾演的主角亞瑟,是一個跟媽媽同住的單身男子,電影中大多數衣服看起來都是媽媽買的、或者一起在洗衣店洗的,因此流露出一種經過洗清烘乾的陳舊氣息,不挺拔的材質、沒有單純鮮明的顏色混雜著貧窮。在《小丑》裡,服裝裡往往鮮明地產生對照與鏡射。
先說對照,亞瑟在電影院與湯瑪斯韋恩面對面的一場戲,他的衣服那麼陳舊、混雜,種種說不清的顏色,已經垮掉的剪裁,幾乎是隨便套上身的;而湯瑪斯韋恩的黑白晚宴西裝,白色白的清晰,黑色剪裁得當,一切都完美銳利,那是貧窮與富裕的赤裸對照;場景很幽默地發生在一個人人平等、不管誰都進得來的廁所。然而,在這場戲之前,就是亞瑟去豪宅拜訪小布魯斯那一段,我重看幾次都驚嘆於這幕的設計巧妙。
在那個場景,同時使用小丑與默劇的經典元素-鏡射反應,通常是別人怎麼做你就跟著做、然後再適時變化一下或反客為主。亞瑟跟小布魯斯在這場戲裡的動作幾乎是映照對方,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導演在這裡給出亞瑟身世之謎的線索。
你發現了嗎?兩個人除了動作鏡像呈現,他們在服裝配色上是完全一樣的:駝色的外衣、白上衣和黑色的長褲,只是亞瑟穿的布料是便宜的尼龍、身上充滿生活造成的皺褶,而小布魯斯身上的高貴羊駝毛平整體面,是富裕生活帶來的餘裕;他們隔著高牆(或者所謂「哈哈鏡的兩端」)、穿著一樣的衣服,但貧窮與富裕、被生活重擔壓垮與不需為此擔心的階層之分,在這裡清晰對照出來,又留下無數伏筆。
當然,如果要說這部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在階梯上跳舞的一幕。那是他在被推到底線以後、發現底線根本不存在的時刻,他超越了理智,因此成就了他無與倫比的輕盈,而那套紅色西裝將會被牢牢記在大家的腦海。
我們很少會去想電影裡的人衣服怎麼來,但亞瑟成為小丑的衣服是怎麼來的?事實上,那些衣服幾乎都是他原有的,紅色的西裝其實是他在脫口秀俱樂部穿過的(只是在不同的燈光下有明暗之分),綠色襯衫先前雖然沒出現過、但的確很可能是他會有的東西,黃色的背心更巧妙,那恰恰是影片開場時小丑裝束的一部分。
那套西裝最後的成果,是他已經不再在乎社會的規章、不再在乎約定俗成的配色或品味,怎樣的搭配是合宜、是典雅的、但卻又不是開場時小丑裝束的刻意誇大;他只是不再在乎了,正如他腳上的皮鞋配白襪。
《小丑》是一部多層次、餘韻無窮的電影,多看幾次會注意到以前無法發現的細節;而男主角的演技驚人,所有細節成就了這幻想中的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