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成了真正的「代理人」。心魔扶搖直上,面對那些看似無解的人生苦難,彷彿你成了受害者,就會得到包容、可能幫你現階段的死胡同找到解藥。但是,然後呢?
談起大導演今敏,多半影迷惋惜這位天才英年早逝,留下作品部部經典。不過,對影迷來說,能看到他2004年登場的電視影集《妄想代理人》相對困難許多,沒料到最後居然能在大銀幕目睹這13集,分成上下兩集映演的機會,甚至最後還能在串流平台上重溫細節,特別是整個作品的精華,居然是壓在片尾畫面。
所有角色圍繞著瑪洛米娃娃,是每集《妄想代理人》的片尾畫面
「拾起基石,佈石成線,永恆回歸,無限循環,無未解之謎,非謎亦不成解。」
認識今敏導演作品的粉絲,多半是從2001年的《千年女優》與2003年的《東京教父》看起,最後還有2006年的《盜夢偵探》,才又回去追1997年的處女作《藍色恐懼》。《妄想代理人》則受限電視版權問題,沒人能引進,自然很難有機會看到。然而,這套電視影集作品,反而給了今敏最大的創作空間,可以用夠多的篇幅,去堆砌那個虛實之間的自我焦慮辯論。
《東京教父》被譽為今敏導演「最溫暖」的作品
為何作品名稱要叫做《妄想代理人》?中文片名是直翻的,如果論探今敏多數作品中的一貫血脈,那就是多半在分析本我(無意識)、自我(有意識)與超我(完美自我與社會認同的綜合),我甚至覺得今敏最優秀的就是不斷地挖掘本我那塊崩毀的寫實感。透過今敏最擅長的快速剪接安排,每一格畫面之間的切換,虛實那條本質清楚的界線,因為動畫特性而得以最合理化,甚至是最適合做這類對立換頻的介面。
傳說中的球棒少年,就是《妄想代理人》所有角色的心魔
也由於是在大銀幕上映,13集被劃成兩半、切割成上下篇,有趣的巧合在於上集論述了非常有關聯的人物組合,他們一個個都因為一起「球棒少年」而有了巧妙連結;下集則變成整個社會,因為球棒少年這個無差別攻擊者,逐漸擴散,讓這個攻擊者成了某些人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
在街坊鄰居的八卦之下,球棒少年的傳說變得超展開
也就是,故事從「點」,連成「線」,構成「面」,這是影集才能慢火細熬的功力,確實不符合大銀幕的快節奏風格。
從一位設計出可愛玩偶角色「瑪洛米」(マロミ)的設計師被球棒少年襲擊開始,這位設計師由於創作壓力陷入瓶頸,此刻卻成了受害者。接下來球棒少年好像開了外掛般地到處攻擊,從模範生到黑白兩道吃得開的警員,無一倖免。
人手一隻瑪洛米,諷刺日本人將卡通公仔當成精神寄託的文化
從這幾個人又延伸出與他們生活相關的人,也都過著「表裡不一」的人生,而這些人,居然也都遇到了球棒少年。其中特別以蝶野晴美這個擔任模範生家教的角色,最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她居然是雙重人格,一面是清純的家教老師,也是大學研究單位的文職人員、另一方面卻是應召站女郎。最後陷入本我自我超我的崩毀之旅。
看似單純的晴美老師,其實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慢慢地,我們發現原來球棒少年,其實是那些被壓力吞蝕的受害者,當他們精神力被瓦解之後,球棒少年成了一個集體毀滅者的心魔惡棍,彷彿是《鬥陣俱樂部》那樣的反客為主。
「妄想」成了真正的「代理人」。心魔扶搖直上,面對那些看似無解的人生苦難,彷彿你成了受害者,就會得到包容、可能幫你現階段的死胡同找到解藥。但是,然後呢?
「球棒少年」究竟是真實的惡徒、還是幻想的心魔呢?
最後回到原點,原來始作俑者,第一個受害者,設計師的遭遇,其實只是自己童年不幸悲劇的延伸。由於她不小心讓狗狗跑出去被車撞死(這裡疑似是童年的她肚子痛或月事來臨,才鬆脫鍊繩,導致狗狗跑了)最後解除心魔的那句對不起,設計的過場畫面非常出色。
正視創傷,她的創作,也就停止了。
多年後,看到設計師主角已經變成普通的上班族,她不再販賣自己創傷而成的創作,換個角度來說,多少藝術創作,不也都是凝視深淵,看著自己的創傷而成的創作?最後陷在那樣的循環中,週而復始?
可愛的粉紅小狗「瑪洛米」被創作出來,其實背後有段悲傷的故事
故事結尾看似一切都圓滿劃下句點,那位昔日奔走查案的刑警成了說書人角色,給觀眾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卻言簡意駭地道出作品核心價值」的對白。
「故事看似已經結束,週而復始,重回起點,拾起基石,佈石成線,永恆回歸,無限循環,無未解之謎,非謎亦不成解。」
觀眾以為這些結束,就真的是結束嗎?對於當事者來說,那些沒有解開的結,終究會重新變成另一個劫數,只要當事者逃避現實的那個潛意識還在,換了個形式面紗,那些惡夢終究會重新纏身。有些謎題有解答,有些解不開的謎,沒有答案,永遠都是無解。
今敏導演的經典《東京教父》與《妄想代理人》在CATCHPLAY+都看得到喔,粉絲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