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電影博物館
by XXY電影博物館

由美國導演彼得柏格(Peter Berg)所執導的災難電影《怒火地平線》,是根據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發生事故的鑽油平台—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上工作人員在面對災變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曾與導演多次合作電影演出的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飾演在深水地平線上工作的技師,在面臨這場嚴重意外事故中,如何在火海中拯救他人的過程,令人動容。

怒火地平線

五個重點帶您了解《怒火地平線》背後的故事:

 

而這場被稱作2010年度重大事件的工安意外,後續影響了墨西哥灣以及美國南方海岸的自然生態,同時也引發了有關環境保育、工安風險管理、環境政策以及法律賠償等議題討論。以下針對這起事件發生的過程以及背景知識作整理。

1.深水地平線

怒火地平線》電影劇情重要的場景—深水地平線,於2001年由韓國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同時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造船公司所建造。鑽油機則是由美國的R&B獵鷹(R&B Falcon,今被另一家鑽油公司Transocean所併購)這家專門製造深海鑽探機具的公司所製造,船籍登記於馬紹爾群島(Marshall)。於2008年開始,被英國石油公司(BP p.l.c,以下簡稱BP)租用營運。

深水地平線的所在地(圖片來源:PNAS

深水地平線的大小大約長寬高各100公尺,其探勘最深的紀錄為2009年,也就是事故發生的前一年,在墨西哥灣勘希利峽谷(Keathley Canyon)所鑽達約9公里深的深度紀錄。而深水地平線的作業位置,就在位於美國德州東方的墨西哥灣海域內,一個名為「台柏油田」(Tiber Oil Field)的深水離岸油田,同時也是本部電影所描述的主要地點。在這片油田上,粗估約有40到60億桶油存量(約6.4到9.5億立方公尺體積)。BP在2003年取得鑽探及開發自然資源的執照後,便在這片海域裡陸續建立起包括深水地平線在內的鑽油平台,收益相當驚人。

20104月,發生爆炸後的深水地平線發生大火,黑色濃煙不斷冒出,漏油也隨即發生(圖片來源:美聯社)

2.爆炸意外

2010年4月20日晚間接近十點(北美中部時間),深水地平線的鑽油機偵測到有甲烷外洩,霎那間爆炸引發全面性火災。一切都發生得非常突然,也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整個鑽油平台轉眼間陷入了火海。而在爆炸發生的當下,深水地平線上的工作人員共有126人,包括7位BP的員工、79位Transocean雇員以及其他來自不同單位的技術人員。

爆炸後的鑽油平台,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美國海岸巡防隊、BP、Transocean以及民間船隻紛紛加入救援行動,但花了一天還是無法撲滅在熊熊大火中燃燒的鑽油平台,最終在爆炸發生後的第二天,深水地平線沉沒海底,隨即引發了鑽油管斷裂並開始漏出原油。

消防船搶救陷入火海的深水地平線(圖片來源:美國海岸巡防隊)

爆炸的意外造成11名工作人員死亡(失蹤多日後判定死亡)、17人受傷,多數的工作人員則被趕來救援的船隻與直升機救出,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伴隨著爆炸以及鑽油平台沉沒的後續事件,則是大規模的漏油開始蔓延。

圖片顯示,從左上角洩油第一天(4/22)開始,至右下角82日漏油在墨西哥灣的擴散情形(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3.一發不可收拾的洩油事故

根據事後綠色和平以及美聯社的調查統計,自4月20日爆炸後的三個月內,大約共有320萬桶原油洩漏到海上。換言之,有2,50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覆蓋,造成墨西哥灣內的環境受到影響,可謂是一場生態大浩劫。

一名美國大氣海洋局研究員,在浮油污染海面上救起全身覆蓋油污的海龜(圖片來源:美國大氣海洋局NOAA

而根據Discovery引述美國環保署(EPA)與大氣海洋局(NOAA)的調查報告指出,共有約6千隻鳥類、近6百隻海龜以及近1百隻海豚在內的哺乳類動物因原油洩漏而死亡,而後續因洩油事故而造成間接影響的生物則不可估計。

(1) 由美國太空總署所拍攝的衛星影像顯示,深水地平線洩油狀況波及美國南岸濱海地區(圖片來源:NASA

(2) 在阿拉巴馬州莫比爾(Mobile)海岸的浮油狀況(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3) 在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的浮油狀況(圖片來源:Louisiana GOHSEP

(4) 在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Pensacola)海岸的浮油狀況,可見浮油經時間分解為巧克力狀的小結塊狀物(圖片來源:Geoff Livingston

一般而言,多數靠海國家都有制定海洋污染防治法規因應緊急事故。以台灣為例,有關海洋污染防治的法規為「海洋污染防治法(簡稱海污法)」,當中便有規定海上船隻若遭受海難而發生洩油,則需要經過一定的行政流程進行處理,事後則可向需負責的單位收取處理費用。但不論如何,包括台灣在內的多數靠海國家,針對海污防治法規都僅適用於「船隻」發生海難後的洩油,換句話說,船隻洩油總有停止的一天。而深水地平線的洩油,則是宛如永遠止不住的無底洞,只要那口油井沒有妥善封住,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原油散佈到墨西哥灣中。

因此,這場新型態的海上漏油事件是史無前例的意外事故,就在沒有人有經驗解決這起事件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都稱這起事件為「實驗場」,不惜一切成本挽救局面。而解決這起洩油事故的關鍵,便是如何堵住這個不斷洩油的油井孔。

深水地平線沉沒後的漏油狀況(圖片來源:路透社 / 編按整理)

就在深水地平線沉沒至海床的同時,海面下的鑽油管也應聲斷裂,並產生三處漏油點。就在事故發生後的一個月,BP開始執行所謂的「滅頂法」(Top Kill),打算以一個名為「金鐘罩」(Containment Dome)的四層樓高水泥體,直接蓋住油井洩漏處上方故障的止洩閥(Blowout Preventer),並將罩內的洩油吸取至海上油輪進行處理。這種直接蓋住漏油的方式,是一般在陸地油田洩油發生時常用的緊急應變方式,但「金鐘罩」在深海低溫的環境中產生大量的冰晶,使得止漏效果不佳,最終宣告失敗。

(左) 金鐘罩的樣貌(圖片來源:美國海岸巡防隊)

(右) BP原定計劃的滅頂法示意圖(圖片來源:BP / 美聯社)

就在「滅頂法」失敗後,狗急跳牆的BP開始向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求救,也收到了不少極具巧思又富有創意的解決辦法,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號稱世界最大的除油船鯨魚號(圖片來源:美國海岸巡防隊)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事故發生後的三個月,台灣海陸運輸公司(原名「信榮航運公司」)所屬的賴比瑞亞籍除油船「鯨魚號」(MV A Whale)抵達事故現場進行除油,原本預估一天可處理50萬桶受原油污染的海水,但由於事故發生三個月後的原油,在海面上已分散成小塊的「巧克力球」,使得鯨魚號的除油效果不盡理想無功而返。巧合的是,「鯨魚號」與深水地平線一樣,都是由韓國現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廠中建造。

4.最終解決辦法

洩油事故的善後共分為兩大議題:一為如何堵漏,二為處理洩漏後的油。

漏油事故處理過程時間一覽表,圖下由左到右為解決方案。(圖片來源:Graphic.is

(1) Cofferdam「保險壩」:於57日裝置鋼板盒狀罩,蓋住洩漏處但最終失敗

(2) Top Hat「高筒帽」:於513日裝置鐘狀盒形罩,蓋住漏油管但最終失敗

(3) Tube「管子」:於516日直接以橡膠環形管抽取洩漏的輸油管,但失敗

(4) Top Kill「滅頂法」:於516日直接以水泥金鐘罩蓋住油井的止洩閥,但失敗

(5) LMRP Cap「蓋罩法」:於63日直接以漏斗罩,蓋住油井止洩閥,效果成功

(6) Capping Stack「止洩法」:於7月12日洩壓井效果成效良好後,於故障的止洩閥上裝上新的止洩裝置,避免原油繼續漏出

就在事故發生的3個月後,BP以一種新型漏斗形裝置直接蓋住漏油油井的方法最終成功,並開始將部份的洩油和天然氣輸送至海面上的處理船。但處理事故發生地點繼續洩油的最終根本解決方法,還是需要興建另外鑽到同樣油庫的鑽油井進行減壓,事故地點的洩油才會真正得到舒緩。

(圖片來源:Marine Traffic

就在事故發生後的一個月,BP和Transocean合作建造了「發展鑽油者三號(Development Driller III)」以及「GSF發展鑽油者二號(GSF Development Driller II)」兩處鑽油平台,並鑽至深水地平線同樣的海底油庫,以緩慢的抽油速率將之抽出原油洩壓。直到事故發生後五個月,洩油才被證實獲得解決,並不再造成墨西哥灣海域的危害。

至於那些已經洩漏出來並漂浮在海面上的漏油,除了佈設海面攔油索圍住事故現場,同時美國南方海岸各地也布設了沿岸的攔油索,圍阻浮油擴散至生態敏感地區。特別是佛羅里達州的大沼澤,是當地非常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也同樣在海岸佈設了綿延不絕的攔油索,非常壯觀。

就在佈設攔油索的同時,BP則以「燃燒法」與「散油法」兩種方式雙管齊下,解決浮油問題。「燃燒法」就是直接在海面上點火燒掉浮油,估計燒掉了大約7千至9千桶原油,就這樣在事故發生後的兩個月內,墨西哥灣的海上濃煙密布,大火在海上燃燒宛如戰爭的恐怖景象。而「散油法」,則是以大型運輸機在海面上噴灑一種名為Corexit的化學藥劑,可以有效將大塊油漬分散成小型油球,並利用自然界的嗜油菌分解油污,加速浮油清理。雖然這兩種除浮油方法非常有效率,辦同時也遭受到不少環保團體的反彈。就長期來看,大量的化學物質散布到墨西哥灣海域當中,對當地生物可能有潛藏的危害。

(1) 直接點火燃燒海面上的浮油(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2) 海岸設置沿岸型攔油索(圖片來源:kris krüg

(3) 噴灑散油劑的C-130運輸機,在墨西哥灣海域上作業情形(圖片來源:美國空軍)

(4) 環保志工在海岸上以人工剷除受污染的沙灘(圖片來源:NIOSH

5.事後調查

就在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後,一連串引發的洩油問題雖然獲得緩解,但整起事件的發生原因以及法律的責任歸屬調查作業也同時展開。

其中最令人弔詭的是,早在深水地平線爆炸意外發生前,深水地平線由美國內政部(DOI, United State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轄下的礦業管理局(MMS, Minerals Management Service. 註1)監督,並針對整體鑽油作業平台與機具做整體全面性體檢,深水地平線的安全被評為「高度安全」(Strong)。但在美聯社(AP, Associated Press)於爆炸後的事後調查報告指出,在評估的過程有許多緊急應變以及安全檢查等項目缺漏,成為整起事件最致命的關鍵。

也因為鑽油平台的安全評估法規疏失,美國海岸巡防隊以及MMS改制後的海洋能源管理局提出一套專門針對鑽油平台運行的安全性檢查SOP,並對鑽油期間的可燃氣體監測與防堵設計有更嚴格的規範。其中包括加裝防爆閥門、逆止閥以及材料上的規定,並加強政府介入監督,對作業中的鑽油平台不定期抽查,以維護鑽油作業的安全。

直到2015年,BP與美國政府達成司法和解,並支付高達208億美金的和解金,創下美國和解金金額的歷史紀錄。這208億美金包括支付美國政府方所有法案罰款、損失賠償以及美國南方受影響各州的行政求償。同時,和解金也需要用於後續監測防漏監控、生態恢復以及當地的觀光復甦與經濟補償等,以防止相同的憾事再次發生。

註1:美國礦業管理局MMS,於2010年因深水地平線爆炸洩油事件拆成三個聯邦機構,分別為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安全與環境執法局(BSEE, Bureau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以及自然資源權益辦公室(ONRR, Office of Natural Resources Revenue)。而在2011年正是政府重組之前,MMS曾有個暫時名稱為「海洋能源管理、法規與執行局」(BOEMRE,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 Regulation and Enfor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