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電影博物館
by XXY電影博物館

在大海的環境上,人類才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人類在大海上搏鬥的故事,始終令人著迷。而以2000年美國小說《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改編的電影《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是曾以《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的朗霍華(Ron Haward)執導,挑戰19世紀捕鯨人以及著名的埃塞克斯捕鯨船(Essex)海難為故事題材。電影主軸透過著名小說《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採訪該海難倖存者的口吻,重現了人類商業捕鯨的黃金年代。

 

埃賽克斯捕鯨船的最後航程(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 Wikipedia)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的電影故事,時常讓人誤認為是世界名著《白鯨記》的改編故事。事實上,《怒海之心》這部小說主要描述的故事是以一艘名為埃塞克斯的捕鯨船為發想。該船在美國麻州的埃姆斯伯里(Amesbury)建造,於1799年首次啟航後開始在南美洲西邊海域從事商業捕鯨活動。1820年11月,埃塞克斯號在南美洲外海約3,700公里範圍處遭遇大型抹香鯨攻擊而沉沒,20名船員搭乘三艘救生小船在海上漂泊。

由於距離南美洲本土是沉船位置的最近陸地,因此倖存者們原定計畫朝東往南美洲海岸前進,卻因為該海域的信風(Trade Winds,又稱貿易風,是亞熱帶地區的穩定風系)十分強烈反而將三艘小船帶往一望無際的南太平洋海域,倖存者們只能任由小船在海上漂流。漂流期間,船員們在食物水耗盡的情況下開始陸陸續續倒下,直到數周後,三艘小船才抵達一座無人島。

(圖1) 埃賽克斯捕鯨船在《Wreck of the Whale Ship Essex》一書中的插畫

(圖2) 埃賽克斯捕鯨船在《白鯨傳奇:怒海之心》中的樣貌

(圖3) 埃賽克斯捕鯨船沉船時的想像畫。此圖為《Wreck of the Whale Ship Essex》一書中的插畫

這座無人島即為今日的亨德森島(Henderson),目前被劃定為英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海外領地—皮特肯群島(Pitcairn Islands)的其中一島,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少且同時具有國家管轄的地區。而亨德森島因為豐富的磷礦資源(鳥糞層)以及海鳥生態,於1988年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該島嶼和南美洲西海岸的距離大約6,000公里,換句話說,埃塞克斯捕鯨船的船員在船隻沉沒處開始漂泊後,與南美洲大陸越來越遠,回家的路似乎變得更加艱困。

亨德森島(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 Wikipedia)

漂泊到亨德森島的船員們在島上發現了少許的淡水水源,並補食海灘上的螃蟹、鳥蛋及濱海海菜充飢,但僅支持了一個禮拜,當地的食物來源很快就消耗殆盡。在考慮死守孤島並非長久之計的情況下,除了三名決定留在島上等待救援的船員,其他船員再度返回海上。

諷刺的是,返回海上求生的船員們犧牲慘烈。留在島上的三人在隔年11月便被一艘名為蘇麗(Surry)的運輸船所救,並前往雪梨港(即傑克森港,Port Jackson),反而其他返回海上求生的成員,邁向一趟死亡之旅。

(圖1) 飾演船長喬治波爾的班傑明沃克

(圖2) 飾演大副歐文蔡司的克里斯漢斯沃與本尊對照

(圖3) 飾演二副馬修喬伊的席尼墨菲

(圖4) 飾演湯瑪士尼克森的湯姆荷蘭與本尊對照

(圖片來源:The Telegraph / Wikipedia)

返回海上的船員共乘三艘救生小艇,分別由船長—喬治波爾(George Pollard,即電影中由班傑明沃克所飾演的角色)、大副—歐文蔡司(Owen Chase,即電影中由克里斯漢斯沃所飾演的角色)以及二副—馬修喬伊(Matthew Joy,即電影中由席尼墨菲所飾演的角色)指揮,並以繩索互連,計畫往東前往復活島(Easter Island)。

首先,在飄泊將近一周後,二副喬伊去世,並將小艇指揮權交由船員歐比漢德瑞克斯(Obed Hendricks)。大副蔡司的小艇則在喬伊死後的一週,因暴風雨與其他兩艘救生艇分開。該船在汪洋大海上失去了方向,在耗盡食物及求生資源的情況下,倖存的三人決定分食死去的成員屍體。直到一個月後,一艘英國捕鯨船印度人號(Indian)發現了蔡司的小艇,倖存的三人才成功獲救。

而船長波爾以及漢德瑞克為首的兩艘小艇,在與蔡司分散後的一個月也開始耗盡食物,船員一一死亡。又一個月後,漢德瑞克為首的小艇與波爾為首的小艇意外分散,從此之後便失去蹤影。直到數年後,在距離亨德森島東方不遠處,一個名為迪西島(Ducie Island)的珊瑚礁發現一艘疑似漢德瑞克的小艇,上頭有三具無法辨識身分的骨骸,據信就是船上的三名成員遺體。

而船長波爾的小艇則在2月1日決定犧牲一名成員,倖存的四人在船上抽籤,最終由船長的表兄弟柯芬抽中,由當年只有17歲的雷姆斯戴爾執行槍決。柯芬死後,剩下的三人靠著吃柯芬的遺體存活下來。2月11日巴斯萊雷不幸去世。最後倖存的兩人在2月23日被一艘名為王儲號(Dauphin)的捕鯨船所救,但被救時兩人早已精神崩潰,甚至沒有發現王儲號航經身邊,而此時兩人的船已經漂流到南美洲的近海地區,海岸已經是肉眼可及的距離。

由歐文蔡司為首的三人,在被獲救後被送往智利的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休養,並轉搭美國軍艦返回家鄉。而在亨德森島上的三人也在這段期間被尋獲,並從雪梨轉往美國本土。最後,命運坎坷的船長波爾以及雷姆斯戴爾,則在該年的四月與其他六人在家鄉重聚,並於該年底重新返回海上工作,繼續他們的海洋生活。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電影劇照

喬治波爾在1822年擔任了雙兄弟號(Two Brothers)捕鯨船的船長,原定計畫前往夏威夷附近海域,但第一次首航便在法屬環礁附近遇上暴風雨,船隻沉沒。後加入了一個商船船艦擔任船長,也同樣在夏威夷附近的英屬三明治發生意外沉沒。這位走到哪衰神跟到哪的船長,之後再也沒有船主願意將船讓他掌舵,最後只能淪落到麻州的南塔克特島(Nantucket)擔任夜間巡守員。在南塔克特島生活期間,他致力完成自己有關埃塞克斯號海難的故事,最後則在1870年去世,享年78歲。

大副歐文蔡司則在1821年底前往佛羅里達州擔任溫斯洛號(Winslow)捕鯨船的船長,並在北太平洋海域捕鯨。直到1832年,他擁有自己的第一艘捕鯨船查理斯卡羅號(Charles Carrol),並開啟了他之後在海上的19年生涯。最後蔡司在1840年與第四任妻子結婚後,便結束了他的海上生涯。蔡司晚年因埃賽克斯號海難事件,身體飽受頭痛及精神創傷所苦,不僅常常做惡夢,還會幻想自己還在海難而藏匿食物在自己獨居的房子裡。最後蔡司則在1869年過世,享年73歲。

而當初在蔡司小艇上倖存的湯瑪士尼克森,也就是電影裡由湯姆荷蘭(Tom Holland)所飾演的船員,在埃塞克斯號海難後擔任商船隊的船長。期間完成了有關埃塞克斯號海難的回憶錄,據實描述了海難的過程以及他們在海上漂泊的故事。直到1960年,該回憶錄才被人公開,並於1984年首次出版在南塔克特島歷史文獻之中。而尼克森本人則在1883年去世,享年77歲。

而當時在波爾船長小艇上的查理雷姆斯戴爾(Charles Ramsdell)則在家鄉南塔克特島過世,享年62歲;當時在蔡司小艇上的班傑明勞倫斯(Benjamin Lawrence)也最後在家鄉南塔克特島過世,享年80歲。

另外,當時決定留在島上的三位倖存者:湯瑪士喬貝爾(Thomas Chappel),在後續投入傳教士團工作,最後在帝汶因公殉職;威廉萊特(William Wright)則是在後續的航行於西印度群島的遭遇暴風而喪命;賽斯維克斯(Seth Weeks)則最後在麻州的巴恩斯特布爾縣(Barnstable County)去世。

《白鯨記》的書中插畫。書中對於當年蓬勃發展的捕鯨業,有非常深入的描繪(圖片來源:newnownext)

這段坎坷的海上漂流,啟發了後世不少創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851年的小說作品《白鯨記》最為知名。這部由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即電影中由班維蕭飾演的角色),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最經典偉大的小說之一,是詳細記錄了捕鯨業最磅礡發達的年代,也被譽為是小說界的捕鯨百科全書。然而這部小說章節共有135章,在當年發行時並不流行,被批評過於冗長,不適合閱讀,但在70年後《白鯨記》的文學地位才再度被熱烈討論。

另外,在2001年由NBC製作的《Revenge of the Whale》劇情紀錄片、2013年的BBC電視電影《The Whale》以及2015年的《白鯨傳奇:怒海之心》,也都是以埃塞克斯號海難為藍本的影視作品,足以可知,此海難事件對後世影響非常大。

(1) 《白鯨記》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以及電影中班維蕭的扮相

(2) 赫爾曼梅爾維爾與妻子於紐約之墓

(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