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電影博物館
by XXY電影博物館

曾以《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拿下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英國籍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今年(2016)又以《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掀起探討性別認同話題的熱潮。這部由去年(2015)因《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風光拿下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主演片中主角埃恩納維金納(Einar Wegener)以及莉莉艾勒柏(Lili Elbe)。片中艾迪瑞德曼對於自我探索、性別認同以及跨性別人士的心理詮釋有非常精采的演出。而在歷史上,不論是埃恩納維金納、莉莉艾勒柏以及其他電影中出現的角色都真實存在,且電影中也參考了諸多史實事件,歷史參考價值非常高。而這位號稱為醫學紀錄上第一位變性手術的跨性別人士,到底是何方神聖?就讓本篇專欄告訴您更多有關《丹麥女孩》背後的歷史故事吧!

(1) 丹麥王國的地理位置,該國領土包括位於北歐的王國本土,以及法羅群島(Faroe)、格陵蘭(Greenland)兩個海外自治領地,為歐洲的一個君主立憲政體國家

(2)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新港區,是《丹麥女孩》電影重要的場景之一,也是故事主角的發跡地點

(3) 丹麥文化中最被世人所知的童話文學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4) 知名的丹麥音樂家—卡爾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

(5) 知名的丹麥電影導演—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丹麥女孩》的故事舞台,為20世紀初30年間的丹麥。這個位在歐洲大陸北方的半島小國,因擁有高度精緻化的農業、現代化工業以及高度倚賴國際貿易的經濟,成為高度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國家。也正因為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謙遜、守時、追求平等的民族性,丹麥的藝術文化發展也十分蓬勃。包括知名的童話故事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知名的音樂家—卡爾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著名電影導演—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地質學之父—尼古拉斯史坦諾(Nicolaus Steno)等,都是在文學、音樂、電影及科學非常有貢獻的知名丹麥人士。

電影《丹麥女孩》中的重要角色

(1) 故事主角—莉莉艾勒柏(Lili Elbe),實為畫家埃恩納維金納(Eunar Wegener)女妝及變性後的身分,在電影中由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所飾演

(1-1) 莉莉艾勒柏在1926年的實際樣貌

(2) 同樣由艾迪瑞德曼所飾演的埃恩納維金納,為莉莉艾勒柏變裝及變性前的男性樣貌

(2-1) 埃恩納維金納在1929年身著男裝的實際樣貌

(3) 在電影中由艾莉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所飾演埃恩納的妻子—葛雷塔維金納(Gerda Wegener)扮相

(3-1) 葛雷塔維金納在1904年的實際樣貌

(4) 在電影中由安珀赫德(Amber Heard)所飾演的芭蕾舞者烏拉(Ulla),實際上是現實中的女演員安納羅爾森(Anna Larssen),為維金納夫婦的共同好友

(4-1) 安納羅爾森的實際樣貌

(圖片來源:wikipedia / CatchPlay / History V.S. Hollywood)

而《丹麥女孩》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埃恩納維金納以及葛蕾塔維金納(Gerda Wegener),便是在人文薈萃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丹麥皇家藝術學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相識,並於1904年6月結為連理,當年的埃恩納22歲、葛雷塔19歲。年輕的兩人靠著商業插畫闖出名聲,特別是埃恩納在風景畫領域的頂尖畫技,甚至讓他在1907年獲得了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的諾伊豪森獎,成為丹麥藝文界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然而,專攻人像畫的葛雷塔的發展則較不順遂,原因在於其貼近現代畫派的創新畫風,難以受到當年追求寫實風格的人像畫市場青睞。就這樣,葛雷塔僅能靠著些許的書籍雜誌以及客製化肖像買賣賺取微薄收入,與名氣響亮的丈夫相比可說是天差地遠。

維金納夫婦出席「莉莉」系列插畫展時的真實樣貌(圖片來源:cphpost.dk)

在當年一位知名的女演員兼芭蕾舞者—安納羅爾森(Anna Larssen),則是這對年輕夫妻的共同好友。安納因為請求葛雷塔畫肖像,卻因為工作繁忙而遲遲無法現身當葛雷塔的畫像模特兒,使得畫作進度嚴重落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葛雷塔要求丈夫埃恩納穿上安納的舞衣擺出畫作的姿勢充當畫像模特兒,才將剩下的進度趕工完畢。在這個彆扭的情況之下,安納卻在兩人打打鬧鬧的創作過程中撞見穿著女裝的埃恩納,並開玩笑地將男扮女裝的埃恩納取名為「莉莉」(Lili)。沒想到埃恩納也因為這樣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地喜愛上穿著女裝的舒適感,也多次在妻子的創作中,多次扮演女性模特兒,使葛雷塔創作出一系列以「莉莉」為主題的系列肖像畫。

這段「莉莉」名稱的由來,被詳細記載在變性後的埃恩納日記中,在莉莉過世後被其好友發表成為《從男人到女人》(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一書。而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丹麥女孩》中由演員安珀赫德(Amber Heard)所飾演的芭蕾舞者烏拉(Ulla),便是現實中的安納羅爾森。

《從男人到女人》(Man Into Woman:The First Sex Change)一書,是紀錄莉莉艾勒柏的重要著作,由莉莉艾勒柏的好友厄斯特哈瑟恩(Ernst Harthern)化名為尼爾斯霍伊爾(Niels Hoyer)所出版,書中詳載了莉莉的日記以及其相關的回憶筆記。而電影《丹麥女孩》的故事改編藍本,實為2000年美國作家大衛艾柏蕭夫(David Ebershoff)以莉莉艾勒柏的故事著作的同名小說,部分劇情與史實有所出入(圖片來源:Amazon / unframed.lacma.org)

葛雷塔一系列的「莉莉」人像創作,讓她在藝文界中帶來響亮的名聲,人們開始對畫作中那位帶有神祕感的「莉莉」本人產生極大的興趣。而裝扮成「莉莉」的埃恩納,也漸漸放棄了自己的風景畫事業,專心擔任妻子的人像模特兒。隨著男扮女裝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莉莉」這個女性人格不斷在埃恩納的內心萌芽,使得埃恩納開始對於自己的性格產生質疑。在《從男人到女人》書中提到,埃恩納認為莉莉是個一直存在的女人,只不過一直被困在男人的肉體裡。

就在「莉莉」系列畫作一砲而紅之後,維金納夫妻於1912年在藝術買賣經紀的介紹下,開始在巴黎定居。在這個性觀念較為開放的城市中,埃恩納開始以「莉莉」的身分出現在公開社交場合,也讓世人第一次見到葛雷塔畫作中的模特兒本人真實樣貌。在公開場合上,「莉莉」自稱為埃恩納的妹妹(與《丹麥女孩》電影中,莉莉自稱為埃恩納的表妹有所出入),葛雷塔也以雙性戀的身分同時與「莉莉」及埃恩納兩人交往,形成複雜的三角戀關係。事實上,「莉莉」與埃恩納其實為同一人,也只有夫妻兩人的少數共同好友知情。

葛雷塔的創作風格,在當時被稱作為新藝術潮流畫派。這種畫派捨棄了過去以寫實風格的古典主流畫風,改由多元化媒材捕捉光影變化及人體姿態的表現,在當年是一種創新的做法。

(左圖) 由葛雷塔於1928年以水彩繪製的《莉莉艾勒柏》(Lili Elbe)畫像,為「莉莉」系列插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圖片來源:Welcomeimage.org)

(右圖) 《帶著大帽的兩個女人》(丹麥語:To kokotter med hatte / 英文:Two women with large hats),為葛雷塔仿日本浮世繪畫風所創作的莉莉畫像(圖片來源:cphpost.dk)

 

《某個夏日》(丹麥語:En sommerdag / 英文:A summer’s day),為另一幅葛雷塔創作的莉莉畫像,本畫最特殊的是葛雷塔描繪多種樣貌的莉莉於同一幅畫作之中,可想而知莉莉在葛雷塔創作的當下擺出不少姿勢(圖片來源:cphpost.dk)

《凡爾賽花園》(Jardin De Versailles)是埃恩納於1918年的油畫作品,為埃恩納尚未裝扮為莉莉前的畫作。與前幾幅葛雷塔的人像作品,埃恩納的畫作為古典風格的寫實風景畫,較受當年藝術主流市場歡迎(圖片來源:haninafinearts.com)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10年光陰中,埃恩納的人格開始偏向成為莉莉,甚至萌生了摧毀埃恩納的想法。在電影《丹麥女孩》中,葛雷塔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台詞提到,「當我親吻埃恩納時,宛如親吻我自己」(Like kissing myself),事實上有部分學者提出葛雷塔是女同性戀的說法,促使了埃恩納完全轉變為莉莉。換句話說,埃恩納下定決心進行變性,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出自於葛雷塔偏愛莉莉,勝過於與埃恩納相處。

在朋友的引薦之下,兩夫妻求助了德國籍醫生寇特瓦內克洛斯(Kurt Warnekros)以及號稱「性學界愛因斯坦」的德國籍性學專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兩位專家的幫助。經詳細的診斷,瓦內克洛斯醫生認為,莉莉確實是埃恩納實際的主要人格,也認同了埃恩納所謂「女人困在男人軀殼」的說法,建議夫妻倆進行俗稱變性手術的性別置換手術。而在後續的手術過程中,瓦內克洛斯也在埃恩納體內找到了發育不完全的卵巢,間接證明了埃恩納實際為天生的雙性人事實。

有性學愛因斯坦之稱的德國性學專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是全球性學的先驅,也是莉莉艾勒柏性別置換手術的催生者。他不僅在德國創立性學研究所,也同時發表了許多重要的性學研究成果。只可惜這些醫學研究成果及著作,在後來的納粹焚書行動中被焚毀,赫希菲爾德醫生本人也在德國內遭受迫害而流亡於各國。

(左上) 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醫生本人樣貌

(左下) 陳列於柏林「同性戀博物館」(Schwules Museum)的赫希菲爾德醫生頭像

(右圖) 赫希菲爾德醫生在法國尼斯(Nice)的墓園

(圖片來源:Wikipedia)

1930年瓦內克洛斯醫生將埃恩納的男性性器官摘除,完成了變性手術的第一階段。同年,兩夫妻致信丹麥國王克里斯帝安十世(Christian X)請求取消兩人的婚姻關係,並將埃恩納的姓名改為「莉莉艾莎伊凡斯」(Lili Ilse Elvenes),更將具有法律效益的身分文件變更了性別註明。值得一提的是,埃恩納廣為人知的變性後名稱為「莉莉艾勒柏」(Lili Elbe),是取自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旁的易北河(Elbe),是莉莉生前最愛的城市,同時也是莉莉接受變性手術的地方。

就在莉莉接受第一階段的變性手術後的隔年,1931年六月,莉莉接受了第二階段的變性手術。醫生成功將卵巢和子宮移植到莉莉體內,但在之後的三個月引發一連串的嚴重排斥反應(Transplant Rejection),使得莉莉身體日漸虛弱,最終在該年的9月13日去世,而她的遺體也安葬在德國的德勒斯登。

莉莉艾勒柏的變性手術雖被普遍稱作為「人類醫學史上第一起性別置換手術」,但這種說法仍具有爭議。有不少醫學研究認為早在莉莉的變性手術前,已有其他手術的紀錄,但卻無法指出確切的案例對象,只能說莉莉是在「醫學紀錄史」上第一起進行性別置換手術的變性人。據參考資料顯示,這項性別置換手術在當年花費五千克朗,相當於今日12,000英鎊(大約是新台幣57萬6千元),據信都是夫妻倆過去畫作展覽會所賺取的酬勞。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莉莉希望成為「完全女人」的渴望是何等強烈。

(左圖) 1930年,接受完第一階段變性手術後的莉莉艾勒柏,在德勒斯登的留影(圖片來源:Wikipedia)

(右圖) 1930年,莉莉艾勒柏向丹麥當局申請改名的紀錄,紅色框內可見原本登記的埃恩納姓名被取代為下排的莉莉艾莎伊凡斯(Lili Ilse Elvenes),下圖為紅框內的放大圖(圖片來源:danishfamilysearch.com)

而這項劃時代的性別置換手術催生者—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醫生,實際上也是同性戀權益運動的先驅者。在當年普遍認為「同性戀」者為疾病的社會風氣下,他率先提出「同性戀應被視為女性及男性間的第三性」的創新思維,並創辦了「科學人道主義委員會」(Scientific Humanitarian Committee),希望能夠在德國的法律上廢除反同性戀的不平等法條。1919年,他更成立了「性學研究所」,發表大量有關性學方面的研究與著作,在當年可說是首屈一指的性醫學先鋒。然而,這種前衛的性學研究,在德國納粹上台後成為批判的對象。在1933年納粹在德國國家歌劇院前公開的焚燒禁書行動中,馬格努斯醫生許多重要的研究付之一炬,性學研究所也遭到關閉。馬格努斯醫生本人則幸運躲過納粹的迫害,在美國、日本、中國、印度、菲律賓等國間輾轉旅行,在各地推廣自己的醫學研究,並且嘗試重建性學研究所,可惜最終未能成功。馬格努斯醫生也在1935年5月14日,在法國因心臟病逝世。

至於《丹麥女孩》電影中的主角—葛雷塔,在莉莉去世後改嫁給一位名為法納多波塔(Fernando Porta)的義大利軍官,移居摩洛哥,並以「葛雷塔維金納波塔」(Gerda Wegener Porta)為名,繼續她的藝術創作。這段婚姻持續到1936年,波塔因詐取葛雷塔的資產而劃下句點。二次離婚後的葛雷塔,在1938年回到家鄉丹麥,嘗試以畫作東山再起,卻因為其創作風格早已過時而不受歡迎。就這樣,葛雷塔晚年就在沒有子女以及嚴重酗酒問題的情況下,僅靠著手繪明信片賺取微薄的收入,最終在1940年7月逝世。

這段錯綜複雜的淒美故事,引發了後世對於性別認同及跨性別議題討論的熱潮。而電影當中所提及的性別置換手術,雖在當年醫學科技較不發達的情況下,使莉莉的案例以悲劇收場,但在今日醫學技術不斷進步,有不少追隨莉莉的腳步,勇敢接受變性手術,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樣貌。而今日的丹麥哥本哈根,在LGBT(LesbiansGaysBisexualsTransgender)、性別平等等議題上也有高度的平等,特別是每年11月所舉辦的LGBT電影節「MIX哥本哈根」(MIX Copenhagen),吸引了不少探討跨性別議題的電影作品參展,其中更設有紀念莉莉艾勒柏的「莉莉獎」(The Lili Award),由評審團選出最佳影片、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以及最受觀眾歡迎獎。

每年11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盛大舉辦的LGBT電影節「MIX哥本哈根」(MIX Copenhagen),設有紀念莉莉艾勒柏的「莉莉獎」,是哥本哈根當地的年度一大盛事(圖片來源:visitcopenhagen.dk)

姑且不論《丹麥女孩》中所探討的跨性別議題以及較為激進作為的性別置換手術您是否能夠認同,回歸電影藝術的本質,其中在畫面營造、角色心境上細膩的描寫,以及演員們突破性的演出,都值得你我細細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