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
by 個人意見

我是史蒂芬金的忠實讀者,《牠》儘管是他的重要傑作,但並不是我私心最喜歡的一部,因為原書太龐大,架構太複雜,而且說真的,內容超恐怖的,基本上《牠》是在講每個人都有一些非理性的恐懼,而那非理性恐懼的實體化,在這個作品裡就是小丑潘尼懷斯。

》的電影改編令人驚艷,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史蒂芬金電影改編作品(數字上也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我覺得最巧妙的一點是,這部電影表達了書裡想表達的意義,但用全新的方式,也就是電影語言,來敘述這個故事,電影的語言是有畫面、有聲音的,在極度真實的根基上,才能顯出裡面的恐怖元素,裡面所有常人的日常生活服裝都非常真實,我很喜歡裡面所有小演員的服裝,在懷舊與當代間取得很好的平衡點,平凡小孩子的衣服本來就不該帶有太多的時代風格,所以在童年服裝的搭配上顯得很聰明,兒童的服裝對於劇情推展影響不大,但可以看出每個角色的不同特色。

其中有兩套兒童服裝是我印象最深的,海報上的黃色雨衣與紅氣球帶出強烈的戲劇效果,因為色彩很歡樂,反而襯托出故事的陰暗面,貝弗莉在片中剪去長髮、在洋裝底下穿上牛仔褲,是一個很棒的幽微細節,暗示的是一個劇情裡的巨大暗礁。

但當然,《》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跳舞小丑潘尼懷斯,根據史蒂芬金原著的說法,角色外型的靈感來源來自小丑波佐、克拉拉貝兒,和麥當勞叔叔(話說我一直覺得那位速食店的小丑叔叔很可怕)。

Are you lovin' it?

在小說裡第一次出現,潘尼懷斯「臉是白的,光禿禿的腦袋兩邊各長了一撮可笑的紅髮,嘴巴四周畫了一個大大的小丑笑臉」服裝則是「穿著鬆垮的絲襯衫,扣子又大又橘,外加一條亮藍色領帶垂在胸前,雙手戴著白色大手套。」90年代的電視電影版《靈異魔咒》裡的潘尼懷斯,在造型上比較接近原著(就是,比較接近一般的小丑),是一個鮮豔的小丑打扮,如何維持小丑的特質,但創造出新一個世代的恐怖小丑經典,在創造潘尼懷斯上,的確下了許多功夫。

兩代潘尼懷斯:左為 2017電影版,右為 1990電視版

小丑恐懼症在國外很常被提起,在醫學典籍裡沒有「小丑恐懼症」的正式名稱,但被歸類在「特定事物恐懼症」的分類裡,大家看到太過逼真的娃娃,或小丑,感到不安其實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因為在許多我們熟悉的框架下,越是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地方,越讓人不安,小丑或娃娃(好比《安娜貝爾》,仔細想想牠跟安娜貝爾根本是身穿情侶裝來著,情侶裝的正確做法是兩人選擇同樣的色彩和細節,他們都是白色質料配上紅色細節,而不是穿上一模一樣的衣服,穿上一樣的衣服只會讓人覺得你們在同一間飲料店打工。)小丑或娃娃讓人不安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他們似人非人的特質,我們人類的腦部設定是從表情來判斷對方狀態,因而看不出表情,引發的是一種最原始的不安。

電影裡的潘尼懷斯有一點很特別,牠的臉部比例幾乎是像嬰兒一樣,有圓滾滾的臉頰和小巧的下巴,以及很高的額頭,嬰兒的額頭佔他們臉部的很大部分,同樣的,依照演化心理學的說法,我們天生會覺得額頭高眼睛圓圓的生物可愛,潘尼懷斯的臉部構造則在可愛裡加入徹底不對勁的元素,包括臉上精巧的紅色化妝,和刻意斑駁的白粉質感,因而顯得格外令人戰慄,這是一張你無法看習慣的臉孔,因而牠每次出現都能引起很大的情緒反應。

潘尼懷斯的服裝則徹底與原作脫鉤,九零年代的電視電影版本裡的牠,穿的是一件看起來有點廉價的五彩小丑服裝,要如何超越當時給人的印象,得在質感上下功夫,同樣的又是電影語言與文字的差異,潘尼懷斯的小丑服裝有來自各個不同時代的細節,有中古世紀的打褶,文藝復興時期的剪裁,維多利亞時代的細節,和伊莉莎白時期的大型領片,不只增添了多樣性的質感,同時也暗示了潘尼懷斯的古老,它存在這世界上已經有很久的時間,具體化起來自然帶有各個時代的細節,但又無法明確指出他是來自哪個年代的,層層的歷史感,結合了純真與血腥、古舊與童趣,潘尼懷斯將是我們永難忘懷的經典恐怖角色。

 

》2017版:

牠

1990電視版《靈異魔咒》:

靈異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