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貓》曾經轟動全世界。自1980年代初期揭幕,不但在紐約、倫敦分別連演20年、更巡迴各地演出。在那個「全球化」的年代,《貓》劇闖出一條有別於傳統英美劇場講究戲文、角色、情節、人文深度的美學習慣,主打無腦童趣、精巧設計,以魔幻繽紛的「theatricality」跨越語言文字的界線,成功透過黑底兩只鮮黃貓眼睛的標準化主視覺廣告行遍天下,所向披靡。也在主流劇評盡皆毀譽參半之際,躍登長壽戲的寶座;觀者口耳相傳,不但將之被捧為經典,更因此成為一代戲寶。
不過,電影就不同了。
電影要透過與舞台戲劇不同的另一種「語言」、透過另一種「媒介」來「傳播訊息」,以便收得主創團隊意欲收得的「效果」。這才是電影。尤其是改編既有作品—無論它是舞台劇、小說、散文,還是其他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甚至真人實事。
安德魯洛伊韋伯(中)打造的音樂劇《貓》成為百老匯經典
《CATS貓》片以《貓》劇為改編基礎,其實從各方面角度來看,都相當忠於原作。最大的遺憾是電影版本沒能維持住舞台原典那份宛如馬戲團演出似的無腦童趣感。電影版本太急切想要讓它真的擁有一條合理的故事線,也太急切想要讓它真的擁有什麼深厚的人性意義,卻忽視了當年《貓》劇縱橫天下,真的就是靠著它拋下這些屬於知性深度的追求,讓歡樂奇觀推著觀眾,迎向劇終時的暢快感動。在這個關鍵點上,《貓》片是遠遠落後在舞台原典之後的。
《貓》電影版並未能成功復刻音樂劇的童趣
然而,《貓》片在英美國家率先上映,東亞地區隨後才跟進,未看電影、先聞惡評,到最後竟掀起影友爭相思考如何才能雕鑿出更聳動批語的潮流,純然是為惡評而惡評,觀影、訕笑、還附贈文字遊戲!當大家指著《貓》片惡意謾罵的同時,卻忘記了真正要為眼前這幅慘狀負責的其實是音樂劇原典。它的「沒有情節」、「沒有戲肉」、只仰賴「臨場感」來討好觀眾的諸多特色,在通過另外一種不同載體呈現時,放大了戲劇製作本身的致命傷,以致於電影工作者雖然一邊努力解釋它已經稀薄到透明的情節,一邊在改編與傳譯的過程中頻頻犯錯,也難怪要引起眾怒、進而淪陷成「為罵而罵」的受災戶,嗚呼!
《貓》電影版評價悽慘,在爛番茄上惡評如潮
其實《貓》片並沒有那麼差。
《貓》片還是有些值得一提的「看點」與「亮點」,令人無法完全否定這部作品傳透出來的創作意識和理念,不過有太多未盡如意的怪誕設計,在歲末年終閤家觀賞同時,悽慘成為眾矢之的。
《貓》片也好、《貓》劇也好,真的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畢竟破綻太多、概念太瞎,舞台劇版本還有炫奇的美術和造型設計,創造出主要人物與環境間的互動,電影版本則到上映之後,主創團隊還莫衷一是,拿捏不定演員本尊和群貓造型間的藝術整合,分寸究竟該落在何處。
《貓》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T.S.艾略特的知名詩集
不過也因為如此,電影版本在視覺環節全面崩盤—美術、造型、特效盡皆不堪入目的情形下,我們自然把焦點集中到演員的表演。尤其《貓》片集合的熠熠星光令人難以忽視,這也幾乎是筆者過去幾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欣賞《貓》,第一次真正「聽」到 T.S.艾略特原詩裡內蘊的戲劇張力和人性層次,穿透貓裝貓舞貓咪油彩,以純潔的裸色光華,在筆者耳邊翩翩起舞。
由金獎導演湯姆霍伯領軍(左後六),《貓》電影版卡司星光熠熠
電影版本比較明顯的改編環節,除了強化小白貓維多利亞(Victoria)的角色,使之成為觀眾投射主觀視角、進入貓咪世界的最重要媒介外;再者就是在每隻貓自我介紹歌舞段落間新添台詞;然而,舞台原典中最感人、文化氣質最深厚的劇場貓段落,卻被電影版本大卸十八塊,屍塊散落各處,有的部份由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自報家門,還有的部份則從戲中戲、夢中夢「寫實化」成為泰晤士河上的劣質鬧劇,那真的是活該被罵,罪有應得了。
長老貓由茱蒂丹契演出
長老貓由男改女,請來當年倫敦《貓》劇首演原定的女演員茱蒂丹契坐鎮主演,茱蒂女爵那時原本欲以古典莎劇悲壯尊貴之氣質,詮釋〈Memory〉的獨白,收住整齣歡鬧的《貓》劇;但無奈排練時嚴重受傷只得換角。如今茱蒂女爵年過八旬,高歌「Touch me!!! It’s so easy to leave me!!!」自然不再合適,出飾長老貓,眼波流動之間盡現人生歷練的厚度。
魔術貓的戲份加重,多添了微微的感情線索以及後輩藝人對前輩傳奇的崇敬感,相當討好。年輕的英國電視演員羅利戴維森也有頗溫暖的演出。
泰勒絲(上圖)等流行明星表現稱職,尚可一看,宣傳主打的英國芭蕾舞星法蘭西絲海沃德(下圖)反而令人失望。她外形秀麗出眾,幾個芭蕾伸展姿勢在拙劣至極的編舞裡散發出一股清新氣息,然而演技蒼白、擺姿作態過份嬌憨,扮演作為觀眾代入自己、從而進入貓咪世界的中介角色維多利亞,竟顯黏膩乖張;我們原本應該帶著如同《羅馬假期》裡奧黛麗赫本那般對世事充滿好奇的純潔眼光,來探視這個充滿童心妙趣的世界,結果導演湯姆霍伯和海沃德卻把這個角色塑造成俗艷的拉娜透納,相當可惜。
全片的靈魂人物羅比費爾柴德(下圖)幾年前由芭蕾界跨足百老匯舞台,在紐約及倫敦主演經典歌舞片《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改編的音樂劇令海內外劇迷朋友為之驚艷。他演的這隻貓不僅名字難記、沒有屬於自己的單獨橋段、角色背景在劇中也從未詳細透露,但他的性格清晰、態度明確,在群貓中幾乎是以一種「領袖」姿態、以一種「皇太子」身份調理大家互動,並率領群貓等待長老貓到來,等待長老貓在黎明之際,選定一隻貓送上喵喵天堂,讓它重獲新生。
費爾柴德的外型出眾、氣宇軒昂、歌喉不壞、演技也好,在《貓》片裡並沒有因為導演偏愛的極細微同時又極巨大的情緒變化(大家還記得《悲慘世界》電影裡安海瑟薇的〈I Dreamed a Dream〉嗎?),亂了自己演出的節奏,始終都能維持他一貫自尊自重的優雅氣質。
羅比費爾柴德飾演的蒙克史崔普(Munkustrap,右)表現稱職優雅
2019年的聖誕節檔期,環球影業公司原本定檔的電影為故事延伸自《綠野仙蹤》的百老匯熱門音樂劇《罪惡壞女巫》(Wicked),三年前公布時還曾引起萬千粉絲歡騰;殊不知《罪惡壞女巫》電影至今未開拍(儘管百老匯製作本身就有來自好萊塢的資金投注),《貓》片登場後會不會因此壞了歌舞片的行情?又或者它只是好萊塢近年改拍百老匯經典大潮流當中,意外顛簸的一次失足?種種猜想,尚待2020年幾部音樂劇新拍成的歌舞大片如《瘋狂亞洲富豪》導演朱浩偉的新作《紐約高地》、史蒂芬史匹柏新拍《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問世後,方能看出端倪。
改編自《綠野仙蹤》邪惡女巫故事的《罪惡壞女巫》,音樂劇備受歡迎、電影版卻陷入難產
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翻拍經典《西城故事》,將在 2020上映
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