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屆金馬獎於順利落幕,國片在《血觀音》和《大佛普拉斯》兩強帶動下表現相當亮眼,典禮最大獎最佳劇情片則由《血觀音》突圍,爆冷擊敗賽前大熱《大佛普拉斯》,導演楊雅喆率領新科女主角惠英紅、女配角文淇和此屆大遺珠吳可熙上台領獎,並喊話:『沒有人是局外人。』意外掀起另一波話題。
金馬獎過後,於金馬頒獎前一天上映的《血觀音》挾著囊括金馬4項大獎的頭銜(包含觀眾票選獎),順著這波話題熱潮於隔日就在台北拿下了201萬台幣的票房,硬是比週六124萬台幣高出了將近一倍,全台週日則以500萬台幣壓過週六260萬台幣近兩倍之多,以往常週日市場幾乎不可能高過週六票房來看,此表現可說是逆天。隔天週一更扳倒《正義聯盟》以161萬台幣登上單日台北票房冠軍,細數上週一到日,皆是台北單日票房冠軍,如此強檔的『插播』表現,除了電影本身通俗親民且深藏玄機,將看內行、看熱鬧的通吃外,金馬獎上的風光可說是最大推手。
但是不是每一部在金馬獎拿下『最佳劇情片』的電影,在票房上都能受到此光環加持?跟著票房金童用圖表來看近10年來拿下此殊榮的電影,一探究竟。
1.金馬獎頒獎典禮前已上映:
《色,戒》、《投名狀》、《不能沒有你》、《當愛來的時候》、《賽德克.巴萊》(上下)、《刺客聶隱娘》
以上6部影片皆是在金馬頒獎前就已先行上映,除了《當愛來的時候》的票房還算勉強沾到得獎光環外,其餘電影幾乎都是在頒獎前已經下片,對戲院票房沒有實質上猛爆性的加成。李安於威尼斯拿下第二座金獅獎的《色,戒》和侯孝賢在坎城拿下最佳導演的《刺客聶隱娘》,老牌導演的國際獎項話題加上兩片皆有大牌明星加持(梁朝偉、王力宏;舒淇、張震)才是票房高升的主因(當然《色,戒》還有更具話題的性愛場面,並捧紅了湯唯)。至於《投名狀》和《賽德克.巴萊》(上下)更是靠著大規模製作和大預算行銷表現也不俗,不過《賽德克.巴萊》雖然在台賣出8.8億台幣,但因成本過高還是小賠。另外兩部純文藝小成本路線《不能沒有你》和《當愛來的時候》雖然票房不算亮眼,但也因好口碑沒有賠本。
2.金馬獎頒獎典禮後上映:
《神探亨特張》、《推拿》、《八月》
此3部影片皆是中國片,雖然因得了最佳劇情片能跨越『陸片配額制度』的限制,但在準備上映檔期時就是必須等待典禮或是抽籤結束後才能安排,以至於熱度銳減。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風光入圍七項最後抱回六項大獎的《推拿》等到隔年1月23日上映,《神探亨特張》則是隔年3月15日,《八月》更晚,等到隔年6月9日才上映,這三部片除了檔期受限外,導演、演員台灣觀眾皆不熟悉,在得獎話題熱度退去後,票房反應不太理想並不意外。
3.金馬獎頒獎典禮間上映
《爸媽不在家》、《血觀音》
除了上述提到今年的《血觀音》外,新加坡小品《爸媽不在家》在拿獎隔週上映。當時新銳導演陳哲藝以此片拿下金馬50新導演和原著劇本,並在最大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打敗賈樟柯、王家衛、杜琪峰、蔡明亮等國際名導脫穎而出,頓時話題吵的沸沸揚揚,所有人都在期待此片有多大魅力讓以李安為首的評審團相挺,但此故事終歸是以新加坡20年前陷入金融風暴的文化背景出發,對台灣觀眾較為遙遠,最終台北市拿下352萬台幣,但以新加坡電影來看還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總結:
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光環對電影票房有沒有幫助?答案是有的,但檔期才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因素。綜觀這10年,只有2部影片剛好搭上金馬獎,而這2部搭上的片子都有其加成效果,其餘皆不在這檔期內。再來是電影的內容,文藝片就要有像李安和侯孝賢這兩塊大招牌,在台灣不管如何都有一群鐵桿子粉絲,如果是中國的文藝片,就算有得獎加持,但檔期擋著,熱度下降、知名度不高,票房表現自然差強人意。最好的狀況就是內容要能通俗易懂,且有討論的空間,加上得獎後幸運的檔期配合,如此『天時、地利、人和』,這10年來也只有《血觀音》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