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 Bean
by Ms. Bean

備受矚目的《我們與惡的距離II》,延續第一季對「犯罪、媒體、精神疾病」的多面向探討,以全新的事件與角色,揭開更多社會傷口。第二季在7月5日播出第十集大結局,完結篇中留下的伏筆耐人尋味。本季不僅回應真實社會事件,更挑戰觀眾對政治理想、司法正義、家庭創傷的認知,堪稱2025最具深度的台劇影集。本回將帶你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到底在演什麼?回顧結局、政治、真實事件、精神疾病的等社會議題深度解析。

|延伸閱讀|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與第1季回顧:演員、分集劇情全解析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 官方全集完整版

 

目錄

 

一、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主軸與亮點整理

第二季從「清雲縣超市縱火案」與「法警刺死案」兩大案件展開,一方面呈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胡冠駿(劉子銓飾)的成長歷程與家庭失能,另一方面揭露法警命案背後,兇手羅自強(黃鐙輝飾)因罹患思覺失調症獲判無罪,民眾對司法精神鑑定制度的不信任。兩個事件都成功複製第一季將個人創傷與制度問題交織的敘事力道。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胡冠駿縱火造成馬亦森妻兒離世

胡冠駿放火燒清雲縣超市,造成馬亦森妻兒離世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周渝民飾演精神科醫師馬亦森,因家庭破碎傷心流淚

周渝民飾演精神科醫師馬亦森,因家庭破碎傷心流淚

 

在專訪中,編劇 呂蒔媛和導演林君陽都提到,第二季希望討論的議題是「接住」,第二季每集片頭也都可以看到字卡「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透過主角馬亦森(周渝民飾)為失去妻女而崩潰,企圖復仇卻一次次被社會系統與身邊人接住,呈現心理創傷與專業倫理之間的拉鋸。

同時另一劇情線「高政茗遭遇性侵事件」,描繪性暴力倖存者的司法困境與社會輿論壓力,呈現極為細膩的社會關懷。

另外,製作團隊在劇中巧妙安排時間跳躍,從2001、2011到2021,鋪陳胡冠駿、高政茗(謝欣穎飾)等人的童年與家庭背景,強化「問題不是一夜造成的」這一主軸。

 

二、我們與惡的距離2:金句與角色衝突,揭露人性的細膩描寫

「你爸爸不是故意的,他生病了。」——當高政光(薛仕凌飾)這麼對羅譽(白潤音飾)說,這句話不僅是單純的安慰,更是全劇價值觀的核心縮影:惡有時來自於病,而非人性本身。面對社會中那些被標籤為「怪物」的人,高政光所展現的是一種帶有同理的理解姿態,也讓觀眾重新省思什麼是罪、什麼是責任,什麼又是體制與社會應該承擔的角色。

「你還記得為什麼你找我來公正黨嗎?你說公正黨想要改變、想要改革。」——高政光對院長吳遠海(朱宏章飾)的質問,道出了改革者在體制內的失落與焦躁,也揭示這個角色不願向現實妥協的堅持。

「我們說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這句話是權力運作最赤裸的寫照,也是吳遠海這個角色最令人膽寒之處,它不是對話,而是一種宣告。這句話也彰顯了政治人物在政黨之中的衝突與矛盾。

「好的政治人物就是好的演員。」——高張玉敏(楊貴媚飾)的這句話,說破了政治人物在台前台後表裡不一的生存邏輯。她以此告訴兒子,也告訴觀眾,真正的選戰從來不在議會裡,而在餐桌上、靈堂裡、酒宴間。

「你不出現,選民怎麼知道你做過什麼?」——這是政治現實的殘酷提問。理念如果無法轉化為可見的形象,那麼在民意之中就會被抹煞。

「要病患承認我才可以實施治療,但如果家屬都不承認孩子有生病,那孩子真的沒救了。」——馬亦森作為精神科醫師的痛苦告白,道出醫療倫理與家庭否認之間的兩難。

「性侵是密室裡發生的事,常常是各說各話。」、「你有拒絕嗎?從哪裡開始摸你?手指還是陰莖?」——這些來自劇中角色的問句,是受害者在司法訴訟過程中可能面對的羞辱與二次傷害。

「我知道我們一樣是人,但你能保證他們不會出事嗎?」——來自社區居民對精神病友設施的反對聲,讓人直面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排拒。

「他是惡魔投胎。」、「你討厭我,我也很討厭你。」——這些話由胡冠駿母親道出,是照顧者最真實的恐懼與無力。

這些金句不只是角色語錄,更像是社會的裂痕與矛盾的出口,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餘韻。

 

三、我們與惡的距離2:社會真實事件的議題探討

1、蓬鐵案與鐵路安全事故——2021年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號事故

劇中,2001年高美林(高張玉敏公公)在蓬萊鐵路事故中喪生,揭開鐵路人力長期不足與過勞問題,司機連上數十天班卻遭公司卸責。2011年爆出舞弊醜聞,鐵路局官員與議員簡佳鑫(馬國賢飾)被控收賄、喝花酒、護航廠商,180億預算淪為白手套集團圖利工具。2021年,蓬鐵再出軌釀1死8傷,體制弊病與官商勾結問題至今未解。

而蓬鐵案的劇情也呼應到台灣真實鐵路事故,從勞權爭議、預算編列弊案,到媒體追打與政治責任推託,一一揭露體制病灶。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高政光化身「咆哮立委」

高政光在立法院咆哮質問:「到底要犧牲多少人,你們才要改變?」

蓬鐵案不禁讓人聯想到台灣2021年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號事故,當時造成49死,213人輕重傷,是台鐵最嚴重的意外之一。當時的鐵道外包工程缺失、政府預算縮減、官僚卸責等情節,劇情似乎呼應了制度性忽視與政客推諉。角色高政光在立法院質問:「到底要犧牲多少人,你們才要改變?」

我們與惡的距離2真實事件_蓬鐵案_太魯閣號事故

台灣2021年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號事故,當時造成49死,213人輕重傷,是台鐵最嚴重的意外之一

|延伸閱讀|看更多 CATCHPLAY+ 真實事件改編犯罪電影

 

2、性侵受害者困境——2023年臺灣#MeToo運動

從高政茗遭性侵到她選擇沉默離開,呈現受害者在報案、訴訟、輿論中的每一道痛苦程序。更對應現實中許多高風險職場性侵案例,如軍中性侵、媒體圈潛規則等。

劇中呈現她報案後面對各方質疑,「女生不懂得保護自己」「是他自己貼上來的」這些語言宛如將觀眾拉入台灣司法對受害者再度審判的黑洞。最終她選擇沉默、離開,是眾多倖存者的真實寫照,也讓人反思司法機制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撐住受害者。

而在現實生活中,2023年台灣#MeToo運動掀起社會重大波瀾,從政界、政府機關、教育界、文學界、體育界到演藝圈,眾多受害者勇敢發聲,揭露長期隱而不談的性騷擾與性侵問題。最早由民進黨前黨工陳汘瑈、陳汶軒揭露曾在職場遭性騷擾,卻未獲妥善處理,反遭隱匿與霸凌。事件引發總統蔡英文、副總統兼黨主席賴清德公開道歉,多名涉案者請辭,民進黨也啟動性平機制檢討。此後,#MeToo效應迅速蔓延,受害者接連發聲,揭露政治、媒體、校園、藝文等各界長期被壓抑的性騷擾問題,震撼全台社會。

這場運動不僅揭開權勢性暴力的結構性問題,也讓社會大眾重新省思「受害者為何沈默」、「制度如何再傷害他們」。多位被點名人士辭職或暫停公開活動,台灣社會與政府也開始面對性別權力不對等的體制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2真實事件_高政茗遭性侵_台灣metoo運動

|延伸閱讀|青春勿語線上看|震驚全韓性暴力事件改編,揭露青少年同儕壓力下的失序社會

 

3、精神病患殺人?隨機殺人?——鄭捷、小燈泡

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僅以片段方式呈現李曉明的成長與家庭背景,第二季則將鏡頭更深入聚焦在「惡魔」如何被養成。

清雲縣超市縱火案的嫌犯胡冠駿,從小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家庭失能,父親胡家威(盛鑑飾)與母親王麗雲(李維維飾)無力管教。即使在少年保護官牛祐荷(孟耿如飾)與精神科醫師馬亦森(周渝民飾)的協助下,教育體制與社會資源皆無法提供有效支持,讓他一路在忽視與壓抑中長大。

 

而法警刺死案的嫌犯羅自強原是個性溫和的暖男,與高政茗共組家庭、生活原本穩定。後因投資失利、積蓄全失,壓力下思覺失調症發病,最終失控殺害法警,成為社會震驚的案件。

 

這兩條敘事線讓人聯想到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的兇手鄭捷,以及2018年隨機殺害女童的內湖隨機殺人小燈泡事件。2014年兇手鄭捷在臺北捷運車廂犯下隨機殺人事件,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事件一出引起全台灣社會震驚。

我們與惡的距離2真實事件_鄭捷隨機殺人案

2014年鄭捷北捷隨機殺人案,最高法院在2016年4月確定死刑,同年5月10日,鄭捷伏法。

 

2016年3月28日一名三歲女童(綽號小燈泡)和母親王婉諭行經臺北市內湖區捷運站時,遭王景玉持刀殺害。小燈泡命案引發社會震撼,母親王婉諭在庭上請求判處被告極刑,強調「一命抵一命是對小燈泡的汙辱」。被告王景玉患有思覺失調症,律師主張其經治療已有改善,依國際人權公約不應判死,引發社會對司法與人權的激烈討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2真實事件_小燈泡內湖隨機殺人案

2016年小燈泡內湖隨機殺人案引發媒體關注,也讓社會重新反思廢死、兒少安全議題。

此外,劇中推動設置「忠明康家」時遇到的困難,反映《精神衛生法》社區化政策在實施上的人力不足、預算有限與社區反對聲浪。例如居民抗議:「誰能保證這些人不會發病?出了事誰負責?」——道出台灣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恐懼與去人性化態度。

 

4、COVID-19 疫情下的公衛與醫療體系

我們與惡的距離2第七集,故事描述公衛護士許幸珠(于子育飾)受COVID-19疫情影響,揭露個案照護、醫療預算與基層人力困境,呼應現實中COVID-19疫情期間台灣公衛體系的承載壓力,不僅映照疫情下醫療人員人力不足、制度僵化、第一線工作者難以被體制撐住的處境,凸顯防治資源長期被忽視所帶來的社會後果。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于子育飾演的公衛護士許幸珠工作繁重

于子育飾演的公衛護士許幸珠工作繁重

 

四、我們與惡的距離2:角色與社會系統的交織

馬亦森(周渝民飾):精神科醫師與喪女父親雙重身分,身陷創傷與職業倫理的矛盾,成為醫療體制與人性掙扎的縮影。

高政光(薛仕凌飾):理想派立委,力求改革卻屢遭體制與輿論反噬,最終被發起罷免,象徵理想主義者在現實政治下的孤立與挫敗。

高政茗(謝欣穎飾):性侵倖存者,從挺身發聲到最終選擇沉默離開,凸顯受害者在司法與社會壓力下的脆弱處境。

簡齊蕙(詹子萱飾):童年創傷、心理疾病與教師職責交織,同時身為加害者與被害者家屬,體現受創者如何活出新生。

羅自強(黃鐙輝飾):思覺失調患者,原為體貼丈夫與溫柔父親,因投資失利走向崩潰、殺死法警,呈現精神病患的惡非來自本性,而是被生活與病痛一點一滴推向絕境。

羅譽(夏騰宏 飾):加害者之子,因父親殺警入獄而被社會標籤、學校排擠,是家屬無辜承擔社會敵意的縮影。

胡冠駿(劉子銓飾):從小患有ADHD,因家庭失能、教育排拒、醫療失守,最終犯下隨機縱火命案,展現「一次一次沒被接住」的殘酷真相。

胡家威(盛鑑飾):胡冠駿的父親,面對孩子ADHD時起初選擇壓抑,最後磨合衝突但仍無效,象徵台灣傳統父職角色對心理疾病的不理解與壓力。

王麗雲(李維維飾):胡冠駿母親,長年一人照顧精神病患兒子,最終選擇放手,凸顯照護者的無力與耗竭:「你討厭我,我也很討厭你,我真的沒有辦法。」

許幸珠(于子育飾):公衛護士、社區訪視員,在人力極缺的社區精神醫療體系中努力前行,是公衛體制第一線最被忽視、卻最重要的一環。

高張玉敏(楊貴媚飾):資深議員、政治操盤者,雖曾在鐵路事件中失去親人,卻也成為權力博弈的老手,象徵台灣政壇中混合傷痕與現實操作的複雜角色。

 

五、我們與惡的距離2:與現實政治與社會現象的呼應

立法院大亂鬥

當「我們與惡的距離2」將鏡頭帶入立法院的會議現場,觀眾會驚覺那不只是劇情誇張化,而是台灣政治現場的真實寫照。從立委互罵、推擠、搶麥克風,到更激烈的撒冥紙、潑水、桌椅橫飛——這些場面,在台灣人心中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成為國際媒體報導中的「民主奇觀」。

劇中「立法院大亂鬥」的橋段,不僅模擬現實,也讓人反思台灣社會對政治的冷嘲熱諷與無力感。在議場裡,改革往往不是靠論辯與政策,而是靠誰喊得大聲、誰動作更快。而這種政治文化,從藍綠對決延伸至民間,成為一種長年累積的集體焦慮與疲憊。

而當劇情發展到主角高政光被發動大罷免,更觸及台灣近年愈演愈烈的罷免事件。在真實世界中,台灣自2020年起多次出現針對市長、立委的罷免行動,尤其最近一次發生在2025年「大罷免」。大罷免是2025年台灣爆發的大規模政治與社會運動,目標為罷免多名民選立法委員,成為史上規模最大。其背景牽涉政治對立、國會改革爭議及兩岸局勢緊張。

透過這些描寫,「與惡2」複製政治亂象,揭示台灣「日常政治荒謬劇」,而這正是台灣人習以為常、卻又無力改變的現實縮影。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薛仕凌飾演的立委高政光被推倒在地,真實呈現「立法院大亂鬥」

薛仕凌飾演的立委高政光被推倒在地,真實呈現「立法院大亂鬥」

 

政治的權力鬥爭與算計

《我們與惡的距離2》中,政治線以高政光與其母親高張玉敏為核心,揭示台灣政壇在理念與生存之間的巨大撕裂。高政光作為一名期待改革的立法委員,試圖推動精神衛生法修法、鐵路安全預算編列等重大議題,卻屢屢遭遇來自黨內、輿論與既得利益者的杯葛。

他在立法院發出怒吼:「到底要犧牲多少人,你們才要改變?」映照出台灣政治體制中將人命視為籌碼的冷酷現實。當高政光因堅持理念而被黨內排擠,最終遭遇罷免。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薛仕凌飾演的熱血律師上街抗議

薛仕凌飾演的熱血律師上街抗議

 

而高張玉敏則代表著另一種政治邏輯——操盤、妥協、算計。她深知政治從來不是理想的競技場,而是權力與民意的角力場,「好的政治人物就是好的演員」成了她的生存信條。

劇中也不乏對選舉操作、民粹傾向、政商關係的批判。選民看的是出席率、新聞聲量、鏡頭前的淚水與憤怒,而非法案內容或制度設計。公正黨內部對於高政光的支持僅止於表面,一旦其行動影響選情或既有權力平衡,就立刻成為被犧牲的棋子。

透過這一對母子政治人物的描繪,劇集不僅點出「改革者的孤獨」,也質疑政治體制是否容得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與惡2」讓觀眾反思:政治人物的良知與現實之間,究竟還有多少空間?而我們,又是否只是習慣性地放棄了要求「更好的政治」?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楊貴媚飾演的高張玉敏為了競選縣長四處拜票

楊貴媚飾演的高張玉敏為了競選縣長四處拜票

 

政治的理想與現實

吳遠海:我剛當上立委的時候想法也跟你一樣,身為局外人看著體制內,總覺得裡頭的東西百分之百可以改革,至少可以改變的90%吧。但實際上等你進入了體制,你會發現,有3%的改變你就謝天謝地了

第二季第五集中,高政光代表年輕理想派政治人物,對制度弊病感到不滿,急切希望透過法律修正與強制執行,來達到社會進步的目標。他質問為何禽流感疫情下還任由污染擴散,為何其他縣市能擋我們卻不行,並主張應從源頭管理、立法規範,展現強烈的正義感與效率思維。

而吳遠海,則是歷經多年政壇洗禮的老派改革者,從語氣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現實妥協與制度疲乏感。他不否認改革的重要,但他強調「誘因比罰則更有效」、「教育比制裁更長遠」,並點出一個殘酷的現實——當你真的在體制中運作時,能達成3%的改變就已經是莫大成果了。

第五集這段金句台詞精準揭示了「我們與惡的距離2」中對「改革理想與體制現實拉扯」的深刻描寫。這段對話的核心衝突,不僅是理想與現實,更是速度與耐性、懲罰與引導、正義與實務之間的價值對撞。高政光仍懷抱初心、堅持信念,認為應透過教育與制度改變來扭轉社會現況,而吳遠海則提醒他,現實社會有太多結構性的難題與既得利益,不是單靠意志就能撼動。

這段台詞不只讓角色立體、理念碰撞有層次,也讓觀眾思考:改革是改變別人,還是先學會理解體制的侷限?理想的實踐,需要堅持,還是策略?這些問題,正是「與惡2」想讓人面對的深層命題之一。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_薛仕凌飾演的立委高政光對未來感到茫然

薛仕凌飾演的立委高政光對未來感到茫然

 

六、哪裡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2?第二季比前作更沉重也更真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2》不再只是討論社會對惡的看法,而是往體制根部挖掘——精神醫療、政治現實、司法漏洞、家庭創傷。觀眾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被迫面對每一個真實社會問題的參與者。它沒有要給出答案,但卻逼你思考,這一切為何會發生,又該如何結束?

戲劇不是終點,而是社會討論的起點 《我們與惡的距離2》延續了第一季對人性、制度與社會裂縫的探索。從真實事件的靈感出發,到情緒細膩的角色設計與沉重議題的呈現,本劇讓「與惡的距離」不再是虛構的概念,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社會現實。結局不一定是答案,而是更多值得思考的開始。

觀眾可以馬上在官方 CATCHPLAY+ 平台線上觀看《我們與惡的距離II》全劇。想了解更多台劇推薦、角色解析、幕後花絮與原聲帶資訊,請參閱下方延伸閱讀連結,一起深入這部經典台劇的多重視角。

|延伸閱讀|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與第1季回顧:演員、分集劇情全解析

延伸閱讀|2025期待值爆表台劇、2024必看台劇推薦!吳慷仁、言承旭攜新作,9部必追夯劇搶先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2線上看 官方全集完整版